随着出国留学人员的增多,海归不再是的稀缺人才,出国留学经历不再具有就业的优势,下面我们随美嘉导师一同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。
海归人员增多且年轻人居多
这几年,优惠的政策扶持和日益开放的就业环境,吸引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回国。近日,教育部发布的《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》显示,2013年留学回国人数达到了35.35万人,是同期出国留学人数的85.41%,为历史高值。
近年来,出国留学的数量越来越多、层次越来越广、年龄越来越小。记者从省教育厅国际交流处获悉,我省学生主要通过校际交流、合作办学和留学服务机构代办的三种形式出国,有20多家备案的留学机构,每年5000多人出国留学,其中比例大的是高中毕业生,初中毕业生出国留学也呈上升趋势。
同时,海归的结构也在悄然变化,年龄在22岁至34岁的占全部回国人员的95%,有接近七成的海归年龄在22岁至26岁。就我省而言,84%的海归是“80后”,缺乏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所占比例大。这直接导致海归竞争优势锐减,面临工作难找等问题。
一些海归“不接地气”
一位IT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,他曾拒绝了一位澳大利亚回国的留学生,而聘用了一位高校毕业生,他认为高校毕业生在IT行业并不比留学生差,且更容易沟通。记者调查发现,在各种招聘洽谈中,很多用人单位把海归与高校毕业生同等对待,并不对其高看一眼。
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、研究员张思宁认为,文化差异也是造成用人单位与海归之间的需求不匹配的重要因素。很多孩子十六七岁就出国,他们正值观、价值观形成时期,经过三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国外生活,全面接受了国外的文化理念、价值观念,再度回国后在价值观、道德评价及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均表现得“不接地气”。
而在省就业和人才服务局高级人才服务处处长白毅看来,留学回国人员就业优势不明显,集中表现在用人单位与海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,如专业选择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。一些海归在出国留学时职业规划带有盲目性,所学专业中工商管理、应用管理学、国际金融、对外贸易等专业占一多半,而与就业机会秩序恰恰相反;岗位期望值与工作环境不匹配。出国留学时可能投入几十万元,回国后每月才挣三四千元,多数海归在求职中认为工资待遇低、工作环境差,无法接受。
美嘉教育官方微信
扫描左侧二维码或添加公众微信号 meijiaedu 相信专家的力量!美嘉教育官方微博
扫描左侧二维码或添加官方微博美 嘉教育 相信专家的力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