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中国校园欺凌事件呈增长趋势,有数据显示,2014年至2015年,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/暴力事件共43起。其中,2015年3月以来就有26 起,发生地从大型城市北京、上海,到欠发达的广西、云南,从东北辽宁,到南端省份海南。小编统计了一下,从2016年1月到6月15日,在网络以新闻形式爆出的校园欺凌案就有16起。
在近几日的中央会议中,不少人大代表建议,应该尽快制定《反校园暴力法》。在这次批示中,李克强总理也特别强调“要完善法律法规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”。种种迹象表明,未来针对校园暴力,可能会有新的法律法规出台,已有的法律法规,尤其是争议多的刑事责任年龄,很可能会有所改动。
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一份调研报告显示,68%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,加害人大多手持棍棒、砖头甚至管制刀具等凶器,对受害学生不分部位、不计后果地进行攻击,死伤后果严重。
为什么孩子会这么“无畏”?
1、从社会层面来看,校园暴力的发生与未成年人法制观念低下密不可分,学校、家庭、社会法制教育不足;
2、在网络环境充斥社会生活环境的今天,各类新媒体盛行暴力文化,充斥着枪杀、暴力等内容;
3、在社会戾气滋长的同时,学校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和伦理道德教育,父母因工作压力或家庭结构的缺失,缺少对孩子的陪伴等,都可能使孩子淡漠生命,运用武力解决问题,终引发校园暴力事件。
4、家庭教育成为被强调的重点。如果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校园欺凌者,也请自己不要是“家庭欺凌者”。家庭暴力对孩子性格影响大,如果没有介入,家暴会让孩子的观产生极错误的扭曲,“从孩子心理来讲,他会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有效的办法。所以他在校园里遇到问题时也会如法炮制。”美嘉留学导师如是说。
遏制校园暴力需要全社会的努力
校园暴力事件,于而言普遍存在,中国并非个案。在日本,校园欺凌一度变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,并衍生了一个独特的现象“不登校”(不进学校)。为预防校园暴力,各国的应对举措和法律手段各有差异。
在美国,校园暴力被称为“欺凌”(bullying)。学校对“欺凌”十分重视,每年开学时,校方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欺凌事件,发给指导材料。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,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;在校园欺凌现象严重的日本,文部科学省加强了对教师进行有关校园欺凌的培训,增加了合格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,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;同时,允许学校对那些给同学带来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学生停课,并为此制定了更加明晰的指导原则和程序。
随着校园暴力越演越烈,遏制这种暴力现象已迫在眉睫,并需要来自相关部门、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。
首先,要加强网络环境的治理,这是推进青少年道德建设刻不容缓的任务。只有清除网络垃圾,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,才能让网络真正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、获取信息、交流思想、开发潜能、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,同时也能促进青少年健康的成长。
其次,相关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宣传。2013年6月,教育部已经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》,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可组织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、竞赛,设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日、宣传周,普及相关法律知识。同时,可组织一些公益性献爱心的活动,让青少年积极参与到其中,以此增强其法律意识,规范其行为。如有必要,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防暴演习,提升他们的防暴意识和能力。
后,发生暴力事件后,校方不能抱以息事宁人的态度,对施暴者一定要严惩,比如把施暴者的行为记录在案,跟将来的升学、评定挂钩等等。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只是保护了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,但对于受害者却并未有实质性的保护作用。因此严惩只是手段,让他们谨记前车之鉴不敢再犯,同时也能“杀一儆百”,这才是目的。而对于受害者,校方或者相关机构要给予多一点的心理干预,以消除他们的心理阴影。
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没有谁天生就会使用暴力。造成校园暴力事件的内因源于部分青少年狭隘自私、唯我独尊,而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、错误的家庭教育,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缺位,则是不容忽视的外因。社会生活中的戾气,已经严重到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了,要想让孩子的身心不受暴力侵扰,成年人亟需言传身教作出表率,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尊重他人,并自觉遵守法纪,让青少年学会与人为善,宽容有度。假如外在的大环境没有得到改善,即便学校再努力、法律再健全,也只能收效甚微。
校园,是教书育人之地,岂容暴力撒野!让暴力远离校园, 莫让戾气侵袭校园!
以上即为校园暴力的介绍,想了解更多出国留学资讯,欢迎【在线咨询】美嘉留学导师,以便给您进行精准定位。
电话:400-990-6855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建外SOHO A座1909
如果您对自己是否适合留学还有疑虑,欢迎参与美嘉留学【免费评估】。
美嘉教育官方微信
扫描左侧二维码或添加公众微信号 meijiaedu 相信专家的力量!美嘉教育官方微博
扫描左侧二维码或添加官方微博美 嘉教育 相信专家的力量!